<
y2h1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80章
    “但他是一国的国君啊!他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怎么可以用那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抹平了他们父辈这一代人为了复汉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呢!

    刘玄德终于合上了眼,痛苦地弯下腰,将身体蜷缩,神经直跳的额头抵住了他和诸葛孔明相互支撑的手背。

    生气吗?挣扎吗?悲愤吗?

    如果刘阿斗就站在他的面前,他怀疑自己说不定会在盛怒之中对着儿子动手,让他为着自己未来犯下的错误,提前尝到足够刻苦铭心的代价。

    但是刘禅不在,足够遥远的物理距离,让他被迫回想起儿子现在的状况,进而陷入更深一层的绝望中:

    ……刘禅今年才四岁。

    他能对一个什么都还没做,真正意义上的稚子做些什么?尤其是当这个孩子还是他的长子,他目前的独子的时候,他又怎么能做出些什么决断?

    他还有别的儿子吗?他别的儿子可堪大用吗?他到底应该是全然放弃这个儿子,还是该坚持培养下去,将他掰正并寄希望于再下一代呢,那个叫刘谌的孙子能给他一些惊喜吗?

    刘备什么都不知道。

    齿尖与齿尖在口腔中相互摩擦,他的指甲好像已经深深嵌入了自己的手中。可是他感觉不到疼痛了,肉/体上的疼痛已经没办法击败他心灵上的挫败与痛苦了。

    “——是我没教好儿子的错啊!”

    他不想责怪诸葛亮,他不想责怪任何别人,于是最后的他只能在沉闷中暴出这样一声的怒吼。

    ——这一次他要活下去,活得更久远下去。

    【很讽刺的是,东吴的灭亡也说不上有多光彩。

    我为什么不支持刘禅投降并且“乐不思蜀”保全百姓论呢?很简单啊,稍微看看隔壁东吴孙皓不就知道了吗?】

    “?”

    孙权感觉自己莫名其妙被牵连地快疯了。

    他之前还在感慨着,说幸好乐不思蜀这样伤人话的子孙后代不是他自己的,结果反手就要被背刺吗?

    心跳瞬时加速,孙权有些轻飘飘地握住了周瑜的手。

    孙权:我感觉自己接受不了什么乐不思吴这样的打击……

    【东吴末期,君臣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极度紧张得接近对立的状态。

    这一形势之所以形成,背后和孙权开始的东吴皇帝的执政理念,以及吴四姓的壮大发展,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东吴皇帝主要是在用宗族家主的思维,去处理君权和臣权之间的关系。

    他们首要考虑的是保护孙家本身的利益,要确保的是以孙氏为首的若干宗族对于另外各个宗族集团,即宗部,能够保持住一种相对的优势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也可以认为东吴皇帝都是一群坚定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者。】

    曹操抬眼,对着后世人的话语从喉口闷出了一声漫不经心的冷笑来。

    所有当皇帝的,谁不想增强自己手中的权力?

    后世人这话说得倒有点过誉对面孙家人了。

    倒是宗族家主,对于天子来说,难道家国不算一体吗?用治理宗族的态度面对国家局势,这也算不上什么大的毛病。

    他这边从容着,下一秒就因为后世人追加的论述,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

    【恐怕是曹魏君权为臣下所把持的局面,给予了孙权足够的前车之鉴和危机感。

    为了维护孙家皇帝的君权与地位,从他晚年开始,东吴历代统治者就加大了对手底下世家大族,尤其是江东士族的控制与压制。】

    曹操:……

    所以他的后代,实际把控政权的长度,甚至都没能撑到孙权那小子去世?

    孙权他甚至还能看见他们曹魏大权旁落臣下???

    到底是他小子太能活还是他子孙后代太不争气了?没记错子桓还比那小子小几岁的吧!

    【经常会被人拉出来批判的二宫斗和陆逊之死,其背后的主要动能也正是孙权想要加强皇权专/制的意志,和江东士族逐渐掌控政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我们之前提到过,孙家是完全父子两辈三个人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作为亲爹的孙坚,他的发家史如果简要概括一下,那么应该叫做土匪洗白上岸记……

    虽然从籍贯来看,孙家也称得上是江东地区的一份子,然而孙坚发家之后大部分时间是跟着袁术在北方诸侯混战里头混的,孙策继承父志,一开始也是袁术手下的一员。

    这就使得他们的势力根基并不能和传统意义上的江东士族相混同,而是掺杂了部分北人的淮泗军阀势力。

    这些人因为在江东本地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宗族势力、土地利益,面对江东已经被本土世家大族分割得差不多的利益,自然而然会渴望能够有一次政治上的洗盘,带动经济上的地位提高。

    再加上其中有些人籍贯也在北方,所有家族势力影响力也在北地,于是他们对于北伐的意愿也就格外高涨,很符合东吴想要一统天下之时的动力。

    其代表人物有周瑜、鲁肃、吕蒙等人,都是孙权前期格外信重的下属和近臣。

    周瑜是第一个对他行臣子礼节和他有联姻亲家关系的存在,鲁肃是他听周瑜的从无名小卒一举提拔到高位的臣子,吕蒙更是相当于是他自己在淮泗人才匮乏时候一手“孙权劝学”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