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2h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343节
    ……

    通政使司。

    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

    可以说,坐落在长安右门前,锦衣卫衙门旁的通政使司,就是朝廷百官奏章被送到皇帝手上的传声筒。

    皇帝看到的奏章先后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政使司是怎么堆放奏章的。

    每日从天下诸道府县及在京部院衙门送来的奏章,几乎可谓之书山。

    按照惯例,通政司的官员们会将其中不重要或是完全没必要送到皇帝面前的奏章,重新分发给各部院衙门,至于车轱辘话的奏章更是直接就被丢到一旁。

    只有真正的涉及朝政的奏章,才会被送入宫中。

    今天如过往的每一天一样。

    通政使司衙门的官员们,一个个抱着盖过脑袋的奏章穿梭在衙门里。

    “这……这道奏章……”

    值房里,一名从七品的通政使司知事抬起头,目光迟疑的看向周围的同僚。

    “又有谁在那乱写奏章想要拍陛下的马屁了?”

    一名领六品衔的经历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些鄙夷。

    “经历,是弹劾燕世子的奏章……”知事小声的念叨着。

    刚刚走过来的经历脚步立马顿住。

    可还不等他回过神,一名为二人挑选奏章的吏员便从成堆的奏章中抬起头:“二位大人,这里有好几道弹劾燕世子的奏章。”

    年轻的知事和老成的经历对视一眼。

    朝廷要出大事了!

    这就是在通政使司做官的好处,朝廷的风向时刻都能掌握。

    “快,将所有弹劾燕世子的奏章找出来。”

    通政使司经历低吼一声,值房里的吏员们便手忙脚乱的翻找了起来。

    少顷,成堆的弹劾奏章被送到了经历面前。

    “和本官去找参议。”

    说着话,经历便分出一半的弹劾奏章塞进了年轻的知事怀里,自己抱着剩下的一半出了值房。

    两人脚下不停,转眼就带着所有的弹劾奏章进了通政使司左右参议的值房里。

    “二位参议,这些都是弹劾燕世子的奏章,现今是个什么章程,我二人不敢定夺,还请二位决断吧。”

    已经当了快一辈子通政使司经历的老倌儿,很是光棍的带着年轻的知事,站在通政使司左右参议面前,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丢给上官们去思考。

    左右参议对视一眼,对下面人将难题丢上来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

    左参议最先开口:“你带着他们和这些奏章去左通政那边吧,我去请示通政使这件事我通政使司衙门该如何处理。”

    右参议脸色紧绷,听到这话,便默默点头,也不看带着奏章过来的经历和知事两人,径直就往外面走。

    两人见此情形,知晓事情已经算不上是他们的事了,自然乐的抱着奏章跟在后面。

    而左参议则已经是往通政使的公房赶去。

    “堂尊,朝中风向有变,朝官皆在弹劾燕世子。”

    通政使司通政使来征的公房里,左参议低头合手小声禀告着。

    坐在桌案后的通政使来征,正双手捧着茶盏,以盖抹去茶汤上的泡沫和碎茶,再至嘴边轻轻拂风吹散,而后方才茶汤入口,绕齿三转方才下肚。

    “何以如此慌张。”

    放下茶盏的来征,终于是淡淡的看了左参议一眼。

    左参议立马躬身颔首:“下官以为,此间弹劾之事,或为二,我通政使司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打算。”

    来征斜靠在椅子上,他是今年刚刚从叶瓛(huan)手上接任通政使司的差事。

    正三品的通政使,乃朝堂大九卿之一。

    官做到了这一步就要万事求稳。

    来征脸色平静:“左参议可与本官说说,这二件事是何?”

    左参议稍稍一愣方才开口:“回禀堂尊,下官以为其一是朝臣们要对……要对宗室有所做法,便以燕世子为撬点。其二,或是为了税署一事,听闻昨夜有上元县分司副税司杀人灭门案生出,或与此有关。”

    来征默默一笑:“左参议以为,这件事是为何?”

    左参议皱起眉头,沉吟了起来。

    来征也不急迫,反倒是继续品尝着自己刚刚手冲好的茶汤。

    半响之后,左参议抬起头,言辞沉重。

    “下官以为……或许是因为太孙!”

    茶盖轻轻的捧在了杯口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来征淡淡的冷哼了一声,脸上带着一些索然的将茶盏放在了桌子上。

    “若是奔着太孙去的,那边让他们自己递奏章给宫里就好了,来本官的通政使司衙门作甚?”来征脸上带着一抹不爽,然后继续道:“过两日便是朝会,既然有胆子弹劾,让他们去朝会上直谏弹劾就是。”

    左参议目光微微一动,先前弯腰拱手道:“那这件事,我通政使司……”

    来征淡淡的扫了左参议一眼:“最近交趾道夏粮丰收的奏章上来没有?交趾道高方伯的那笔字,本官每每观之,便欲临摹。”

    方伯,乃布政使的别称。

    来征这时候提到的高方伯,便是如今在交趾道已经正式担任大明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朝堂之上最年轻的从二品大员高仰止。

    左参议这才反应过来,从自己的袖中取出一本奏章,然后满脸堆笑的送到了来征面前:“堂尊,这便是今日一早刚刚在龙湾码头上岸,送到衙门里的高方伯奏章。”

    来征眼底终于是掀起一丝波澜,对能将高仰止这道奏疏随身携带的左参议多看了两眼,而后才将奏章接到手中。

    来征目光飞快的在奏章上扫过,在确认了几个数目之后,便和颜悦色的将奏章递回给左参议:“让陛下最先看到这道奏章,至于那些扰人清静的玩意,再好生的审议审议。”

    通政使司再行审议。

    这便是要将那些弹劾燕世子的奏章给压下不进的意思了。

    左参议拱手将高仰止的奏章藏进袖中,弯腰低头:“下官遵令。”

    而后,左参议便一步步的退到公房门口,方才转身走出工坊,再回身小心翼翼的将门合上。

    等到这时候,来征脸色却是一紧。

    而后又立马脚下如有弹簧的站了起来,合手躬身离开座位,到了一旁:“不知下官这般处置,是否妥当。”

    角落里一扇屏风隔断后,朱高炽缓缓走了出来。

    见到躬着身的来征,连忙上前扶住对方。

    “来堂尊言重了,殿下今日让我来,也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这桩事情往后压一压。”

    来征松了一口气,面带笑容的低声道:“朝中的那些同僚当真是失心疯了,竟然平白无故的弹劾起世子来,朝廷给的俸禄,都被吃进狗肚子里去了。”

    说着话,来征默默抬头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燕世子的脸色变化。

    朱高炽脸色不变,拉着来征坐在了一旁:“朝中大臣们如何做,那是他们的选择,都是在朝为官,大抵都是一心为公,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来征点着头:“是是是,世子说的极是。只是……”

    来征看着眼前这位燕世子,大明朝宗室之中,如今兵权最盛的亲王世子,在大本堂中也是课业拔尖,便是如此,还能抽身帮着太孙去处理公务。

    来征很难想象,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当太孙真正掌权的时候,这位燕世子又会成长到什么地步。

    现在那帮人就为了那点事情,就要弹劾这位?

    就算是为了……

    也大可换个方向啊。

    朱高炽笑了笑,脸上的表情总是格外的和煦:“堂尊不必担心,太孙与在下说过,这件事情只要给他一两天的时间,能将弹劾的奏章拖到下一场朝会即可。绝不会让堂尊在朝臣同僚们那边受置喙。”

    “下官不敢。”来征蹭的站起身:“下官只是担心,通政使司压住这些奏章,回过头朝会的时候,恐怕朝臣们会弹劾的更加激烈。”

    朱高炽面带微笑的站起身,目光看向了公房外面。

    “那得看他们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剥皮剔骨

    江宁县,淳化镇。

    此地位应天城东南,去地三十馀里。

    在方山、青龙山、西山头之间的这片三角地上,遍布着一片片的村落屋舍,以及围绕着村落如同绸缎一般铺开的田地。

    目下,直隶一带的田地已经秋粮入仓,荒野里便光秃秃的只剩下一些两三寸高的稻杆,还有三三两两堆在田地旁边的稻杆堆。

    只需要等百姓们将农活彻底的忙完了,便会地里头的稻杆防火点燃,好烧死躲藏在泥土和稻杆中的虫卵,化作的灰烬也算是回补了一些地力。

    东北角的西山头往后是连绵一片的山脉,黄龙山、大连山、小茅山、汤山连成片。

    而在西南角的方山,远远望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土堆罢了。

    这就是一个远古留存下来的死火山。

    只是方山上多名寺道观。

    小小的一座方山,便聚集了佛道两家,诸如洞玄观、定林寺之类的两家驻地。

    此时天地昏暗,天边擦着一抹亮光,人世间大地上万籁俱寂,让人分不清时辰究竟是夜幕初临,还是晓光将至。

    倒是方山上幽幽传来的诵经吟佛声,让人听了不愿动弹。

    方山东麓,一路连通黄龙山和秦淮河的解溪河畔,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张辉,带着数十人就趴在河岸下,目光高过河岸,看向方山脚下的一片村落。

    “百户,这一片地都是那李家的田地,这片村庄也因为是李家被称之为李家村。”

    率领此处锦衣卫的一名总旗,就趴在张辉的身边,低声解释着。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