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2h1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354节
    王倒是没什么反应,拱了拱手算是领旨,便退回了原处。

    虽然他退下去了,但是他的这番话,却很难让人反驳。

    有了这个插曲,朝中的气氛却已经悄然转变

    第440章 朕不愿问

    奉天殿中。

    群臣低低的议论声依旧在继续。

    不过有了王文这番闹腾,大家讨论的重点,明显已经转变到了太上皇的圣命,到底有没有效的问题上。

    于谦依旧站在殿中,瞥了一眼丝毫没有认错意思的王文,他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莫名的意味。

    旋即,于谦收回目光,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道。

    “陛下,君上本非圣人,有过臣下当谏止,明知诏谕损国家军民而遵行者,乃谄媚佞上之辈,故此,天官大人所言,虽有冒犯,但却并非全无道理。”

    这番话说出来,在场变得安静下来。

    这还是头一次,于少保会赞同王文的意见。

    要知道,他二人一向关系都不怎么好,以往就算是王文说的是有道理的,于少保也通常都是一言不发。

    似这般直接肯定王文态度的,可不多见。

    然而于谦却恍若不觉,在众臣的注视当中,缓缓道。

    “先时,太上皇于宣府城下,命开城门,总兵官杨洪坚辞之,其后,也先拥兵大同,以太上皇之命,令郭登献城,亦被郭登奉还。”

    “损祖宗社稷江山之命,皆属伪诏,不当遵行,先有朝廷诏旨,传谕边境上下,军民官吏皆知,后有杨洪,郭登等守城官员成例在前。”

    相对于王文的言辞激烈,于谦的话明显温和了许多,但是态度却同样坚定。

    而且,温和不代表躲避重点,这番话依旧观点鲜明。

    甚至将王文没有说完的话,进一步给明确化,即“损祖宗社稷江山之命,皆属伪诏,不当遵行”。

    换而言之,于谦直接就将张軏等人的护身符,所谓太上皇的圣命,给划为了伪诏。

    “向外族之人泄露边境军务安排,乃是大罪,稍有不慎,则置边境军民百姓于死地,此诏若在朝廷,断当封还,不需犹疑。”

    “使团身负重责,承陛下厚望,正使许彬为正二品右都御史,副使萧维祯,张軏亦为朝廷大员,当知其一言一行,皆代表大明国体,纵得太上皇之命,亦当谨守为人臣之本分。”

    “明知上皇诏谕不妥,却擅自遵行,陷上皇于不义,是为不忠。”

    “视边境军民性命如同草芥,肆意践踏,是为不仁。”

    “身为使臣,肩负重责,却在谈判当中卑躬屈膝,一再退让,是为失国体。”

    “受审之时,妄称为太上皇声誉所虑,行欺瞒朝廷天子之事,是为欺君。”

    “此辈不忠不仁,既失国体,又妄欺君之辈,若得轻纵,则朝廷纲纪不复,群臣各行其是,伦序废弛矣。”

    “陛下,臣请将使团三人明正典刑,同时,将一应案情,晓谕诸边,谨防再有军民百姓擅自揣度朝廷之意,行差踏错则悔之晚矣。”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于谦面色从容,怡然不惧任何人的质疑,一番话说的有理有据。

    一时之间,殿中的群臣莫名的有一种感觉,这个时候,谁上去跟于少保呛声,好像就真的成了奸佞之臣一般。

    与此同时,跪在地上的张軏三人,更是面无血色。

    前头一个王文,已经让他们心惊胆战了,现在又冒出了一个于谦,简直是必死之局。

    人群当中,焦敬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不得不说,相对于脾气冲动,说话难听的王文,于谦在朝政当中斡旋的能力,要高明的多。

    明明他表达的和王文是同样的意思,但是却就是让人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这一番话,彻彻底底的封死了使团所有的生路。

    沉吟了片刻,焦敬再也坐不住了,上前道。

    “于少保所言,未免偏颇,使团固然有罪,但是关于太上皇的诏谕,却仍需商榷。”

    说着,焦敬转身,对着天子拱手道。

    “陛下,太上皇一向心系百姓社稷,土木之役后,太上皇身陷虏营,尚为社稷考虑,遣使传话禅位于陛下,岂会因一己之利,而置边境军民于不顾?”

    “使团三人遵行此谕,确有不妥,但是臣却不得不怀疑,使团是否受人蒙蔽,方才行差踏错。”

    作为太后一党,焦敬考虑的事情,和张輗等人考虑的不一样,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救人,但是焦敬首先考虑的,却是如何维护太上皇。

    尤其是,在这种局面下,王文和于谦两个人先后站出来,指责太上皇诏旨不当,他更觉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于谦实在是太难对付了,他的这一番话,逻辑十分严密,不仅给使团定了罪,而且柔中带刚,犀利如刀,直接就否认了太上皇一切诏命的法理性。

    对,不止是这一道诏命,而是从今往后,太上皇只要身在虏营,那么他发出的一切诏命,于谦都打算否认掉。

    所谓晓谕诸边,便是告诉他们,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直接无视太上皇的诏命。

    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只怕以后,哪怕太上皇归朝了,诏旨的法理性也会大为减弱。

    所以,这种情况下,焦敬不得不开口。

    事实上,从张軏等人反口的时候,焦敬就意识到。

    唯一的突破点,就是在袁彬的身上。

    想要打破于谦的逻辑链,就要从根子上打破,所以,必须是袁彬矫诏,而不是太上皇的真实意愿。

    虽然这么做,会同样让太上皇以后的诏旨变得不可信,但是至少,维护住了他老人家的声誉。

    于是,朝堂上安静了片刻,天子望着焦敬,轻声问道。

    “受人蒙蔽?焦驸马的意思是,有人矫诏?”

    众目睽睽之下,焦敬狠了狠心,开口道。

    “陛下容禀,臣不敢妄自揣度,但使团众人确实并未亲聆太上皇玉音,也并无手诏,仅有袁彬从中传话,虽有金刀为证,但是并非没有可能,是袁彬从中作梗,假称圣命。”

    “荒谬!”

    这标志性的嗤笑声,老大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某个耐不住寂寞的天官大人。

    抬头一看,果然是刚刚被罚了一个月俸禄的王老大人,又没忍住,站出来道。

    “从土木之役以后,太上皇的一应消息,都是由袁彬代为传达给边军,那个时候,焦驸马怎么不提,袁彬是在矫诏?”

    “太上皇既然授予袁彬金刀,便是以袁彬为使,所言自然可信,焦驸马现在,才是无凭无据的胡乱猜测吧!”

    面对王文的嘲讽,焦敬深吸了一口气,道。

    “陛下,袁彬如今就在殿上,是非曲直,一问便知!”

    焦敬当然知道,他这个指控,无凭无据,显得有些胡搅蛮缠,但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冒一次险。

    从他得到的消息来看,袁彬应该是一个肯为太上皇赴汤蹈火的忠臣。

    刚刚殿中的一切,袁彬听得清清楚楚,只要他还为太上皇着想,就应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御座之上,朱祁钰望了望袁彬,见他神色颇为复杂,不由轻轻摇了摇头。

    他觉得有点不值。

    袁彬在瓦剌过的是什么日子,遭遇过什么,朱祁钰是清楚的,说是为朱祁镇真的豁出去过命也不为过。

    但是,这样的人,回到了大明朝堂上,却反而要给朱祁镇背黑锅。

    不得不说,的确讽刺。

    淡淡的扫了一眼底下的群臣,朱祁钰将目光落在袁彬的身上,道。

    “焦驸马说的不错,袁彬就在殿上,问一问不费什么事,可是……”

    迎着众人各异的目光,朱祁钰一字一句的道。

    “朕,不愿问!”

    第441章 最大赢家竟是……

    宽大的奉天殿中,天子平静的声音回荡着,久久不散。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止让焦敬愣住了,就连其他的大臣,也是一阵恍神,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他们预想过,天子会答应,也预想过天子会拒绝,但是却没有料到,天子会说,自己不愿意问。

    问或不问是结果,但是不愿问,却是带着情绪的。

    要知道,自从天子登基以来,在朝臣的心目当中,一直都是运筹帷幄,冷静理智的形象。

    朝廷的大小政务,无论多么繁难复杂,天子都能理智对待。

    这种情绪化的,显得略有些任性的话,几乎难以想象,是天子说出来的。

    众臣望着天子,天子却看着袁彬。

    片刻之后,天子轻叹一声,感慨道。

    “土木一役,大军覆亡,百官蒙难,圣驾北狩,朝局艰险,社稷动荡,如此艰难之境地下,朕在京中,尚能得众臣辅弼,共克时艰。”

    “然迤北苦寒之地,太上皇孤身陷于虏营之中,仍能不改初心,随侍圣驾之臣,惟袁彬与哈铭二人矣。”

    “彼时群狼环伺,虏情叵测,为翼护太上皇性命,袁彬几度险死还生,步步维艰,其中凶险,朕虽仅自军报闻之,亦觉触目惊心。”

    “此非对太上皇有恩,实乃对天家有恩也。”

    底下越发的安静了。

    被天子注视着的袁彬,虽然仍然被死死的按着,嘴里也被塞的紧紧的,但是一双虎目,早已经泛红。

    至于其余的大臣,也因这一番话,想起了土木之变的消息刚刚传回京城时,所有人的惶惶不可终日。

    想起了也先步步紧逼时,大家抱着和京城共存亡的誓死之心时的悲壮。

    心绪一起,不少人的神色也显得颇为感慨。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