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2h1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08节
    天子的口气平静,但是,任弘自然能听得出来,其中蕴含的风险,天子不说是什么事,便是留了后路。

    他虽然只是一个世家公子,但是也清楚,有些事情,不知道的时候还有拒绝的余地,但是一旦知道了,就只能一条路往前冲。

    而且,天子虽然没有说具体是什么事,但是,光从面前的这枚令牌,以及天子的口气,也可猜测出几分。

    锦衣卫负责侦缉巡查,其职责很多都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的东西,天子既然说需要他远赴千里,那么说明,他要负责的,很有可能是需要侦缉情报,调查案件,甚至有可能发生武力冲突的事情。

    更何况,天子特意强调了,朝廷不会有他的名字,可见此事的隐秘与危险。

    内心当中闪过一丝挣扎,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重重的叩首在地,声音坚定。

    “愿为陛下效死!”

    见此状况,朱祁钰点了点头,但是,却并没有继续多说,只是道。

    “朕刚刚说了,此事凶险万分,而且即便办成了,你也不能有名有姓,所以,朕不勉强你。”

    “一个晚上的时间,你可以回去跟你太祖母好好商量,明日清晨,舒良会在城门外等你。”

    “该做什么,怎么做,他到时候会告诉你……”

    说罢,朱祁钰并不给任弘多说话的机会,直接道。

    “今日就到此,你退下吧。”

    任弘踌躇片刻,也没有多说,只是默默的行礼告退。

    随即,舒良命人把任弘送了出去,待得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府门处,朱祁钰叹了口气,对着舒良问道。

    “你觉得,这个孩子合适吗?”

    放在平常时候,舒良自然是会随声附和,但是这一回,舒良自己也知道事关重大,思索了片刻,他谨慎开口道。

    “皇爷,此子的品行没有问题,为了任氏一族的未来,也能拼命,但是,奴婢总是有些担心,光靠这些,想要在那片地方活下去,怕是不够,毕竟,那是一片混乱之地,并非朝廷能够管辖的住的。”

    “按之前成国公给奴婢的消息来看,这个任弘能够在那般境况下,说服阿速,扭转局面,可见智谋,心性都是上上之选。”

    “但是唯独这武艺,总是让奴婢有些不放心,他虽然出身勋贵之家,可素来喜欢的是读书,对于拳脚工夫,只是在任礼的逼迫下练过两年,并不出众,防身或许够,可要说在那些穷凶极恶之徒中周旋……”

    “皇爷,是否再挑选一番,东厂和锦衣卫中,若真要挑选,总是可以挑出勉强可用的,未必要将此事压在这任弘身上。”

    闻听此言,朱祁钰沉默了片刻。

    但是到最后,他还是摇了摇头,道。

    “锦衣卫和东厂中,固然有武艺高强,智谋过人的,但是,这件事情除了需要智谋,更重要的,是心性纯良,朕最看重这个孩子的,是他的孝道至纯。”

    “如今任家沦落到如此地步,他为了能够将任家老小救回来,必定会竭尽全力,他虽然武艺不高,但是,心性之坚韧你也看见了,这样的人,一旦下定了决心要做什么事,能够迸发出来的力量,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说,朱祁钰从头到尾都没有向任弘承诺过什么。

    但是实际上,也不必说。

    任弘心里非常清楚,他为皇帝办事,皇帝会给予他的,是整个任家的宽赦。

    在这种动力之下,任弘才能排除万难,完成朱祁钰交给他的任务。

    不过,舒良顾虑的,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沉吟片刻,朱祁钰想了想,道。

    “遣一支孤魂小队,随他一块去!”

    孤魂?

    舒良眨了眨眼睛,他知道天子重视这件事情,但是,却也没想到,天子会重视到如此程度。

    要知道,‘孤魂’成立到如今为止,仅仅被派出过一次,是为了护卫于谦,其他时候,甚至都没有被人察觉到过存在。

    但是如今,天子竟然要遣一支孤魂小队,跟着任弘一块去,可见这件事情在天子心中的分量。

    看来,是要重新评估这件事情,还有任弘的重要性了……

    舒良心中默默下定了决心,躬身道。

    “奴婢遵旨……”

    第899章 今天是杜寺卿的主场

    伊王进京,着实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议论,这位伊王爷,刚到京城,就闹出这么大的事端,自然是引起了不少御史的弹劾。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官员来说,其实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因为天子的态度这次并没有什么暧昧的余地。

    弹劾伊王的奏疏递上去,天子批了一句“伊王行为失当,已罚十王府静思”,便驳了回来。

    京城当中,永远暗流涌动,但是也永远波澜不惊。

    这一日,太阳照常升起,早朝如期开始,老大人们迎着朝阳拾阶而上,来到文华殿内奏对。

    只不过,今天有些不同寻常的是,大理寺卿杜宁,在拖延了好几个月之后,总算是在昨日呈上了关于殿试舞弊一案的奏本。

    当然,这么说其实不准确,这件案子拖延了这么久,并不是杜大人的本意,案子早就查的差不多了,当初被骂的羞愤自杀的萧镃,也早就已经活蹦乱跳的能出去遛弯了。

    但是,每当杜大人想要将案子上奏的时候,却总是会有各种意外出现,闹到现在,这桩案子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杜大人索性便不遮不掩,也不寻机会直奏了,直接按照正常流程递了奏本上去。

    这回,倒是没有出什么幺蛾子,事涉内阁,所以,在接到奏本的第一时间,内阁就送到了宫里,天子阅后,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传命次日廷议。

    众臣入了殿中,行礼各毕,随后便听得天子道。

    “昨日大理寺呈上殿试舞弊一案的奏疏,国家抡才大典,不可轻忽,今日早朝,便议此事,杜寺卿,此案由你主审,便由你来说吧!”

    “臣遵旨!”

    在众人的注视当中,杜宁稳步上前,拱手领命,随后转身开口,道。

    “大理寺承陛下圣命,审理殿试舞弊一案,现已审结,经查,殿试十名阅卷官,皆与程宗并无牵连,亦未发现曾有泄露题目,或是提前与应试举子私相授受之举……”

    话音落下,底下顿时议论纷纷。

    事实上,杜宁的奏本一直迟迟没有往上递,固然是因为各种意外被打断,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杜宁想要绕过内阁,在公开的场合直奏,以达到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

    只不过到了现在,事情实在拖不下去了,所以不得不通过正常的途径上呈而已。

    但是即便如此,杜宁也最大限度的压缩了时间,奏疏是昨天下午呈上,到了内阁,即刻被送到宫中,天子阅后下发廷议,中间只隔了一个晚上。

    这么短的时间,对于大多数的朝臣来说,也就是刚刚得到消息的工夫,但是,具体奏疏当中说了什么,他们却是不清楚的。

    当然,这不包括六部七卿,还有内阁这些朝廷重臣,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一个晚上的时间,足以让他们弄清楚所有的情况,同时做好准备。

    因此,一个小小的议论,便在朝臣中划出了等级,真正有权有势的朝廷重臣,都是一脸沉静,气定神闲。

    议论纷纷的,说明虽然身在殿中,但是,实力都还不够。

    回归到案情上来,殿试舞弊一案,虽然拖延了这么久,但是,一直都是朝臣十分关注的一件案子。

    要知道,这件案子,当初可是劳动了六部七卿加上内阁几乎所有的重臣,重新批阅,审定,最初的十名读卷官,也都各自领了惩罚,要不是因为萧镃闹了一出自杀的戏码,这件案子也不会搁置这么久。

    但是,搁置的再久,它的重要性和严重程度都不会降低。

    国家抡才大典,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有人敢做这样的小动作,往小了说,这是私相授受,往大了说,这是压根没把天子放在眼里头。

    所以,哪怕查的再久,也要查个清楚明白。

    可是,大理寺查到最后,就给出了这么个结论?

    十名读卷官,和程宗,甚至是其他的举子毫无关系,清清白白?

    那意思就是,这次殿试公平公正,没有徇私舞弊之处。

    既然如此,那天子在折腾什么?

    胡闹吗?

    要知道,这次殿试,天子可是亲自推翻了原本的前十名,重新核定了新的一甲前三名,而且,这新的一甲,还是有一帮朝廷重臣背书的一甲。

    这要是在胡闹,那让天子的脸往哪搁,让六部七卿的脸往哪搁?

    亏杜宁还是在朝堂混迹了这么多年的人,这种得罪人的话都敢说,一时之间,殿中不少大臣望向杜宁的目光,都多了几分怪异。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消息的诸多重臣,他们很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果不其然,紧随其后,杜宁继续开口道。

    “因此,此次殿试一案,与参与殿试的诸举子并无干系,而是一场利用殿试争权夺利,谋一己之私的政治斗争!”

    一言既出,殿中不少人的脸色一变,站在殿中的杜宁,甚至能够感觉到,背后有数道目光,默默的钉在了他的身上。

    与此同时,原本议论纷纷的众臣,听到这话,却反而安静了下来,只不过,望着这位杜寺卿的目光,却多了几分若有所思。

    有聪明的人,已经开始渐渐觉出味道来了。

    果然,这朝堂之上,哪有傻子?

    何况,大理寺的这份奏疏,足足酝酿了好几个月,又不是临时呈上,怎么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纰漏。

    殿试一定是有问题的!

    不然的话,就是在打天子的脸,但是,这个问题出在哪,就值得商榷了。

    寻常人的思维,总会觉得,是内外勾结,私相授受,最典型的手法,莫过于举子和某个读卷官有牵连,或者是收受贿赂,在殿试当中徇私舞弊。

    但是杜宁上来就开口否认了这个可能,并不是他傻,恰恰相反,他这是想要,把影响降到最低。

    要知道,这次查案,和以往的科举舞弊案件都不相同。

    大明最典型的科举案件,应该算是洪武时的南北榜案,那次大案,牵连的朝臣不知凡几,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朝廷被架在那了。

    底下是举子们汹涌的舆情,上头是太祖皇帝下令停止发榜,限期破案的严令,无论如何,这件案子都必须给各方一个交代。

    所以,哪怕当时阅卷的那些官员并没有徇私,可闹出了这么大的事,就得他们来负责。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次殿试的案子,虽然天子震怒,朝野震动,但是,却仅限于朝廷当中,并没有波及到民间。

    在重新阅卷之后,黄榜如期发布,应试的举子们,也没有人对结果提出任何的异议,甚至于,被点中的进士,如今都已经各自在部院寺监当中观政流转,据说有表现出色的,诸如榜眼王越,探花余子俊,都已经得了优秀的评语,送到了吏部,考虑提前结束观政,进行授官了。

    这种情况之下,要审这件案子,就得首先保证,不能波及到这些举子们。

    读卷官呈上名单后被否决重新审定,堂堂朝廷的抡才大典,出现了舞弊的情况,已经很丢人了。

    如果说到最后查出来,是某个举子和朝中大臣相互勾连,重新追回已经给出的进士出身,那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